日期:2025-08-01 09:31:09
今年 WAIC 的展厅里邦乾配倍,琳琅满目的 AI 硬件让人目不暇接。
汽车,眼镜,耳机…… AI 开始在各式各样的终端中纷纷实现商业落地。
其中,最先获得消费者青睐的,非耳机莫属。
今年 WAIC 现场,AI 硬件公司未来智能现场展出了其今年刚刚推出的两款新品 AI 会议耳机 Pro 3 和 Air 2,其中内置了面向个人商务办公场景的 AI Agent —— viaim 大脑。
闭幕式上,未来智能还作为智能硬件代表企业,成功入选了上海市重点签约项目。
在巨头林立的 AI 硬件赛道,为什么未来智能成为了 AI 耳机赛道的优胜者?在 AI 耳机的战场,他们又是如何打造护城河的?
WAIC 上,未来智能 CEO 马啸和 CTO 王松分别分享了他们在 AI 硬件领域的实践经验。
AI 硬件,耳机最具落地前景
当下 AI 硬件产品种类繁多,但许多号称"智能"的硬件功能同质化严重,实际应用场景贫乏,未能充分打动用户。
各路厂商争相在硬件中叠加 AI 能力,起初的确能够吸引用户注意,但是用户冷静下来开始思考其真实价值后,很多产品就变成了昙花一现。
即便是苹果员工创业、OpenAI 投资、估值曾一度高达 10 亿美元的创企 Humane,也未能幸免沦为明日黄花。
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许多厂商都盲目追求"大而全",导致功能样样都有却样样平庸,无法真正给消费者创造价值。
因此,与其死守大而全赛道,不如聚焦垂直细分场景,通过深耕单一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
垂直场景的最大优势,就是需求明确,只要专研一个痛点,就能立刻提升用户体验。
那么,什么样的垂直场景最需要 AI 硬件的辅助呢?办公会议正是这样一个高频刚需的典型垂直场景。
对于职场人士而言,开会这件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会议记录和纪要整理既耗时又关键邦乾配倍,其质量直接影响工作效能。
这使得办公会议成为 AI 硬件理想的突破口,AI 会议耳机正是在这一痛点上看到了机遇。
有了 AI 耳机,用户无需腾出双手做笔记,能够更专注地参与讨论,而会后繁琐的纪要整理也可交由 AI 一键完成。
并且耳机作为载体也有其独特优势——它贴近用户、佩戴时间长且不占用视觉注意力,非常适合在会议中持续收集语音数据。
在 WAIC 现场的直播对话中,未来智能 CTO 王松指出,耳机天生是与语音强相关的设备,具备语音输入输出的天然接口,而且永远无法被手机取代。
并且用户使用时几乎不需额外学习成本,就能利用 AI 随时随地获取帮助。
△右侧为王松
未来智能就是瞄准了这条赛道,推出了 AI 会议耳机,上市后迅速打开市场。
在由启明创投主办的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启明创投 · 创业与投资论坛——创业投资开启 AI 技术与应用共振周期"上,未来智能 CEO 马啸在与启明创投合伙人王世雨的对话中坦言,他的创业灵感,正是来自于早年做语音助手时踩过的坑——
上一代 AI 产品试图什么都做,却因为用户期望过高、实际体验落差大而遭冷遇。 总结教训,他决定反其道而行,从一个小切口入手,专注办公会议这样的细分场景,力求在单一点上把 AI 价值做到极致,于是才有了今天的 AI 耳机产品。
那么,有了方向之后,如何才能做好一款 AI 耳机呢?
如何做好 AI 耳机?
做好 AI 耳机,离不开扎实的技术功底和系统化的架构设计。
未来智能 CTO 王松在直播间详细阐述了 AI 耳机背后的技术护城河——自研的" viaim 大脑"架构和针对耳机应用场景的深度优化。
作为一家硬件起家的团队,未来智能在设计 viaim 大脑时更多从硬件层面切入思考。
王松指出,传统耳机的硬件和算法设计从未考虑过 AI 交互的需求。
邦乾配倍
例如经典的 ENC 通话降噪算法,主要目的是保证通话对方能听清,但 AI 耳机面对的是"人对 AI "的场景,目标是让 AI 听明白用户说的话,人耳并不参与这条链路。
因此,从数据采集、传输协议到底层算法,都需要做出改变来适配 AI 交互的新需求。
另外,传统蓝牙协议只有"通话"和"听歌"两种模式,无法高效传输连续的语音数据。
王松主张应增加第三种" AI 交互模式",从协议底层重新设计,以保证语音从耳机采集、传输到 AI 处理的全链路高速稳定。
此外,未来智能对 AI 实用价值的规划,并不止步于当前阶段的功能实现,而是设想了一条"阶梯式进化"路径。
马啸也在论坛上谈到,目前耳机作为载体已经能够为用户提供明确可量化的价值,但在未来智能看来,这仅仅是智能办公助理形态的起点。
他们的终极目标是从一副耳机出发,进化出软硬件一体的 Agentic AI 办公助理。
viaim 大脑将成为用户私人办公助理的核心,通过"感知 - 理解 - 推理 - 行动"四大模块协同工作,让 AI 从"你说我做"升级为"无感介入"。
比如早晨通勤时,AI 耳机根据日程表和邮件内容主动列出当日待办事项;会议结束的一刻,系统已自动整理出思维导图和行动项,无需另行整理。
甚至未来通过更多终端融合,viaim 大脑能够"听你所听,看你所看",从而提前预判需求。
未来,这个"一脑多终端"的协作系统将不断自我学习提升,对你的偏好和习惯了如指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式智能办公助手。
用实用主义重构 AI 硬件
未来智能认为,近年来 AI 硬件领域出现了一种"为智能而智能"的内卷倾向——不少产品热衷于拼贴各种 AI 噱头功能,却未深挖用户真正的痛点。
马啸直言,AI 硬件切忌本末倒置,一味炫技反而忽视了硬件本身的价值,否则最后很难在商业上成功。
今年市面上涌现的 AI 耳机多达几十款,这些产品良莠不齐,究竟什么才算真正的 AI 耳机,业内尚无公认答案。
但是有一个错误答案已经显现——不能以牺牲硬件的基本属性为代价去堆 AI 功能,消费者绝不会容忍核心体验有明显短板的产品。
换句话说,AI 耳机,首先要是个耳机。其次,才是 AI 带来的附加值。
在产品发布会上,马啸反复强调"拿掉 AI,耳机本身也要值这个价"。
未来智能给 AI 耳机制定了 5+X 法则,前面的" 5 "代表音质、降噪、续航、佩戴舒适度、外观设计,这五大硬件指标一个不能少。
把这"五大武器"练好了,后面的" X "—— AI 功能加成才能真正发挥价值。
展望未来,一种新的智能硬件公司范式正在以未来智能为代表而逐渐成型——
通过垂直场景的深度闭环、软硬件协同以及数据护城河来构筑长期优势。
深耕垂直场景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而恰恰是为了厚积薄发、以点带面。
未来智能清楚地描绘了自己的扩张路线——
先以耳机为载体在办公会议垂直领域站稳脚跟,形成技术和数据壁垒,然后纵向上深化单点能力,如研发办公专用的轻量化多模态大模型;
横向上则拓展终端生态,从智能耳机逐步接入其他由感官延伸而来的硬件设备,最终构建 " 一脑多端 " 的感知矩阵,构建一个"多感官协同、端侧运行、自主进化"的智能终端网络。
王松预测,未来 5~10 年内可穿戴智能硬件仍将各自聚焦特定场景,但技术和供应链的成熟有望催生下一个通用计算平台。
届时,今天的垂直场景方案或许会融合发展成为更通用的智能终端,实现跨场景的无缝体验。
在 AI 浪潮下谁掌握了用户意图的入口,谁就握有了未来主动调度的权杖。
从专注一隅到广泛赋能,垂直场景的深耕将为横向拓展奠定坚实基础,成为 AI 硬件商业成功的有力范式。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 完 —
� � 点亮星标 � �
科技前沿进展每日见邦乾配倍
天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